2025年第4期|建设统一知识产权交易市场优化金融底层资产结构
- 文章来源: 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
- 2025/6/25 15:42:00
2025年第4期(总第40期)
统一大市场,有助于有效创新摊薄成本风险,为创新活动提供丰裕的利润收益和充足的资金支撑,形成创新与市场双向赋能的良性格局。科技创新联接大市场,是创新成果知识产权化、知识产权金融化的过程,其关键在于构建高度金融化的全国统一知识产权交易平台,促进知识产权价值发现,优化知识产权资源配置。建设全国统一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夯实知识产权金融底层资产,是“十五五”时期知识产权部门发挥经济职能,从服务科技创新到进一步经济发展的重大职能转变。
一、问题现状
当前,建设全国统一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面临下述困难。一是交易场所分散,不少省份虽已设立知识产权交易场所,但多数仅服务省内主体,全国统一、运行高效的交易市场尚未形成;二是专利转化率低,高校及科研院所,缺乏产业化导向的创新激励机制,专利价值未有效发挥;三是价值评估难,各方对知识产权的价值判断标准不一,难以形成一致认可的评估结果,交易谈判成本高;四是投资入股顾虑多,实践中知识产权投资入股是产学研长期协作的重要模式,但发明人面临未实际得利就要缴纳个人所得税、承担国有资产流失风险、服务体系和激励机制不完善等因素,导致不愿入股、不敢入股;五是金融机构转型激励不足,特别是银行业金融机构由于无法突破股东资格的法律限制,收益仍限于固定利息,所以更倾向于支持房地产项目、有稳定收益的代工企业,而非高风险、高回报、长周期的科技项目、科创企业。
二、政策建议
目前,我国已完成全国高校院所超过130多万件存量专利盘点工作,为建设全国统一知识产权交易市场打下坚实基础。建议聚焦以下四方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目标导向推进制度创新,推动知识产权深度融入产业、充分链接市场。
(一)建设以专利密集型产品为核心的知识产权交易体系
专利密集型产品是指主要依靠专利技术开发,并具有较强市场竞争优势的产品。培育和推广专利密集型产品,建立以专利密集型产品为核心的知识产权交易体系,可以发挥以下作用:一是解决了评估难问题,专利应用于产品后,可按照收益法比较精准地评估出专利价值;二是引导高校院所聚焦产品开展定向研发和专利布局,增强发明创造的针对性、有效性;三是有利于专利技术以产品为媒介有效对接市场,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推动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四是使技术贸易与产品贸易分离成为可能,有利于规避国际贸易壁垒,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
(二)建设“算后账”的知识产权投融资体系
“算后账”指的是把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等环节在投融资活动中适当后置。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建立析权制度,即允许高校院所将知识产权部分析出,赋予专利发明人,并允许专利发明人将权利再次析出赋予管理运营方、专利代理师等第三方;二是建立认股权制度,允许权利人将知识产权先转让给目标公司,允许约定知识产权评估方法以及公司达到绩效后可折合的股份份额,并由中国知识产权交易所介入行使监督权,保障行权;三是建立期权交易制度,允许银行业金融机构以持有认股权推进投贷联动,允许权利人和银行业金融机构按约定通过中国知识产权交易所进行期权交易,转让认股权。
评估后置的知识产权融资体系具有三方面优势:一是充分整合各方资源。科创经济不同于商品市场,并非由供需双方主导的双方市场,而是包括创造发明方、管理方、资本方、服务方、生产方、市场需求方等在内的多方市场,各方合作风险高、投入大、周期长、信息高度不对称,必须通过科学的股权设置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从而有力促进专利产业化。二是解决知识产权投资入股障碍。“算后账”的知识产权投融资体系,是在知识产权转化成功后再开展评估,规避了事前的不确定性,解决了知识产权评估难问题,也解除了职务发明人由于国有资产流失被追责的担忧。同时,由于行权是滞后的,也可以有效解决个人所得税提前缴纳等问题。三是充分激发金融活力。金融机构持有认股权而非直接持有公司股份,避免了合规性风险,又赋予了金融机构与风险平衡的收益权,有助于激励金融机构服务科创企业,推动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无形资产成为金融底层资产。
(三)建设以科创企业上市为关键环节的创新要素交易体系
知识产权是信息链接的工具,是各方权利的纽带,通过知识产权服务聚合相关创新要素,实现创新资源优化配置。建立以科创企业上市为纽带的创新要素交易体系,核心有三:一是规模。需要有大规模的科创企业以及大量高质量知识产权、证券、法务、会计、商务等相关服务机构入驻全国统一知识产权交易市场。二是制度。健全科创企业准入机制、分类分级服务机制、入驻机构信息披露机制、信用监管机制、绩效评估机制及退出机制等,确保入场创新资源高质量、交易市场运行高效率。三是切入口。即要有激发市场活力的关键业务,近阶段应以满足上市公司并购和企业国际化为主导,推进科创企业并购和H股上市。
(四)建设以大模型为技术底座的多应用场景知识产权评估体系
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使全国知识产权全量、动态、多场景评估成为可能。目前,应用大数据模型评估知识产权价值主要受制于数据不足,急需通过全国统一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全面收集相关数据,为训练大模型提供“新能源”,从而丰富评估模型的应用场景。一是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场景,有助于降低银行知识产权评估成本,提升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质效。二是知识产权转让及许可场景,解决知识产权定价难问题,并精准对接供需双方。三是知识产权投融资场景,为投资方提供有效指引,促进知识产权投资入股、基于知识产权的企业并购等交易活动。四是区域经济监测场景,便于统计地区专利总价值、商标品牌总价值,比GDP等指标更能精准反映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也有利于破除地方基于考核的形式主义,极大改善经济与政治生态。
三、浙江实践
目前,浙江省知识产权局已经试点开展专利密集型产品培育推广工作,打造重点产业专利密集型产品培育基地,构建专利密集型产品市场推广体系、金融服务体系和招商服务体系,为打造全国统一知识产权交易市场提供了可移植的成果和经验。
2024年以来,浙江以浙江大学、省卫生系统为试点,建立浙江大学专利持股平台和医院专利持股平台,探索建立“算后账”的知识产权投融资体系。浙江大学首笔高价值专利组合评估折价3亿元已顺利行权,为在全国统一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复制推广打下了良好的实践基础。2022年以来,浙江启动建设科创企业上市知识产权加速器,上线综合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全省7000多家“金种子”科创企业入驻,并围绕科创企业上市服务引进知识产权、证券、会计、法律、金融等80余家国内高端服务机构以及证券交易所前置服务资源,形成了以科创企业上市为纽带的知识产权相关创新要素交易基础框架,并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强国典型案例、省委三个“一号工程”最佳实践,初步证明了以知识产权作为纽带,促进创新要素交易的有效性。
同时,浙江省知识产权局联合中科院大学杭州高等研究院人工智能团队联合开发知识产权大数据智能评估模型,基于专利著录项目测算市场交易价格,试验阶段准确率已达到70%。受制于数据和资金投入规模,模型训练面临瓶颈,仍需全国统一知识产权交易市场提供数据支撑。
(浙江省知识产权局 林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