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专利制度对于鼓励发明创造,推动发明创造的应用,提高创新能力,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专利指标伴随着专利制度产生,体现了专利制度设计与调整,相应地也引导着制度的走向与发展。
我国的专利指标在制度确立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围绕着专利申请量、授权量两项指标的提升开展相关工作。国家先后出台了专利资助等相关政策,极大促进了专利事业的发展。从指标数量角度来看,截至2009年12月7日,我国专利授权总量突破300万件,2010年3月,我国专利申请量突破600万件。在专利数量急速增长的同时,国家逐步加大对于专利质量的重视程度:开始将有效专利、非正常专利申请等统计指标纳入到专利统计体系中。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加速发展,专利制度的国际化趋势日趋明显,国家开展了对外专利申请的政府资助,指标统计中PCT专利以及对外专利申请的也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2009年华为PCT专利申请数量以及排位全球第一,引起了世界关注。
专利统计指标与专利制度导向性紧紧结合在一起。我国专利法的三次修改,使得原有专利指标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的颁布实施,应运而生出一批新的专利统计指标。这些指标因制度调整而产生,又进一步服务于制度的发展演进,发挥着专利制度走向风向标的重要作用。
我国专利指标与国家政治发展紧密关联。在1985年《专利法》实施以前,我国已加入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和巴黎公约,在随后的几年里,我国的指标体系主要关注数量的提升与原始积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为了衡量我国利用巴黎公约,专利合作条约等国际条约的能力,指标体系增加了诸如对外申请、PCT这些指标。后来,为了紧跟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步伐,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指标体系考虑了专利行政执法状况这类指标。近年来,政府职能在向服务型转变,指标设计也随之更加关注具体业务进展情况,诸如专利审查周期、审查质量、审查进度等专利指标将一步步走进公众视野。
我国专利指标与国家经济发展密不可分。在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专利已经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各主要角落,有专利的地方就不能忽视专利指标及其统计工作。从微观角度来看:不论是在国家外贸出口到国际侵权诉讼,从海外投资到资产并购,专利指标的作用不容小觑。从国家宏观经济发展角度来看,国家十二五规划的制定过程中,专利统计指标,特别是比例类、密度类专利指标也渐渐被国家及地方政府所接受。“每万人发明专利申请量”以及“每万人发明专利授权量”极有可能成为《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的重要指标,指导未来五年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围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一系列引导类专利指标(五年以上专利有效量、每万人专利有效量、每百万GDP专利有效量)逐步出现。专利制度以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为目的,专利水平成为体现创新能力的重要方面。专利水平是对专利的数量、质量和效率(价值)的综合评判。而数量、质量与效率都能够完全体现在专利指标中得以体现。专利指标真实的反映了国家创新进程,与国家经济发展紧密关联。
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的专利统计指标已经基本初步建立。本文研究整理了目前我国专利指标体系涉及到五大方面指标内容,其包括:专利基础统计指标(专利年报基础指标)、专利审查指标、政府战略引导性专利指标、企业专利指标、学术专利指标。在分析总体框架的基础之上,课题组针对专利指标中专利类型、申请人类型、区域分布、法律状态、技术领域这五个维度,以及单纯数量、密度、指数和调查四类指标也做了进一步的具体分析。同时,报告详细介绍了目前我国专利指标体系存在的突出问题,指出了国外专利指标体系的设计思路,提出了国外专利指标体系中值得借鉴之处。
最后,报告给出了五个方面的政策建议:一是优化专利指标设计,扩大核心指标影响力;二是增强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专利指标统筹协调与管理能力,扩展常规专利统计工作;三是加大专利指标研究投入,做好专利指标基础研究;四是了解社会专利指标需求、建立沟通机制,更好地服务全局、服务社会;五是充实专利指标人才储备,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